最大的“洋节”到了,中国人何去何从?
平安夜,外面的风呼噜呼噜地刮,伴随着冰冷的雨,加上疫情猖獗和地震骚扰,让人觉得这个平安夜,不过是一个美好的说法而已。
明天是圣诞节,据报道零下4到5度。严冬,真的来临了。
圣诞节是“洋节”,对于这个节日,中国人的表现是矛盾的、纠结的,因为不知道这个节日到底代表什么方向?不知道这个节日对自己到底有什么好处?
所以很多人只能随大流,保持紧跟的态势,反对圣诞,抵制圣诞。
圣诞节发展到现在,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宗教节日。即使在中国,它已走入千家万户,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。在这一天,多少世俗之人也都把它当作一种世俗的节日来过——结婚,购物,狂欢......
其实我不信宗教,是因为从小受到既定价值观的熏陶。长大以后,观念有所变化,但内心已经强大到近乎偏执,也没遇到更好的契机,所以就一直对宗教敬而远之。
我对基督的认知,一直停留在以前农村那种走街串巷的基督徒印象。
我小时候对基督歌曲是有“膈应”的。农村里的基督徒,俗称“信耶稣”,不少人会唱一些教会歌曲,但大多五音不全,加之农村人思想落后而偏重于装神弄鬼,所以只要他们一开唱,我就有点害怕。尤其在夜晚很多基督徒为病人祷告而合唱时,更是让我发瘆,有时害怕得睡不着觉。
后来到了城市,听到真正唱诗班的歌声,那种清澈空灵、不染尘埃、没有烟火的曲调,都是天籁般动听。与农村的两相比较,真是云泥之别,不可同日而语,小时候形成的那种不好印象也随之烟消云散,不复存在了。
现在我们知道,基督的理念是博爱或神爱世人。一个“爱”字,贯通所有,是人类活得下去的精神支柱。人世间真正的爱,应该和基督歌声一样的通透和执着。
澳门回归时,由闻一多作词、李海鹰作曲的一首《七子之歌》,是美声又不似美声,感觉就有教会歌曲的风格。
尤其那一句:
三百年来,
梦寐不忘的生母啊!
请叫儿的乳名,
叫我一声澳门
母亲!我要回来,母亲……!
声音忽而拔高,忽而低鸣,曲调昂扬悲怆,歌声感性亲切,多少人听之动容,有的还潸然泪下——为这屈辱的历史,为这不堪的现实。
中国是个多民族统一国家,人们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。对于基督耶稣,信者恒信,不信者自有内心定夺,也不必对信与不信之人打上另类的标签,因为世间万事万物本就共生共容,而基督也本以“博爱”为立身行事之原则。
圣诞节这个所谓的“洋节”,过与不过取决于每个人内心的召唤。
爱,就像阳光,它普照人间,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。好人和坏人的区别,只在你是否接受这阳光。
耶稣说:你们亲近神,神必亲近你们。由此推之:谁逆流而动,神必惩罚谁。这与佛家的因果报应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这个世界真有上帝吗?或者真有造物主、救世主吗?
我不知道。
但我宁愿世间真有上帝,有上帝就有鬼,有鬼就有轮回,有轮回才能促使人们为了下一世投个好胎而多做善事好事——当下一切的为非作歹和穷凶极恶之人,全都是没有信仰不信鬼神的所谓无神论之人。
据说美国科学家已经得到论证,即人死后,并不是完全消失,只是肉身寂灭,意识或者元神还在。元神(灵魂)会穿越到不同的宇宙,在那里永远的活下去。也就是说,人看上去死了,但又没死,而是活在另一个宇宙。如果真是这样,该有多好。
马尔克斯说:我不信上帝,但我怕上帝。
这句话很是契合我心,也是我的宗教观。
寒冬虽冷,终是强弩之末。春天,正在来的路上。
希望在这一天,让我们放下所有恨意,拥抱一切的爱与美好。
(全文完)
推荐阅读: